drawerTrigger
islamic sources logo

造型艺术也称“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用颜料、墨;绢、布、纸等,雕塑用木、石、泥、玻璃、金属等,建筑用多种建筑材料等),占据空间,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造型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生活及生产技术的发展,其范围日益扩大。当今属于造型艺术领域的,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包括青铜、陶瓷艺术、家具制作、编织艺术及装潢设计)等,在东方还涉及书法和篆刻艺术等。造型艺术利用平面与空间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具备时间发展过程,然而,它却具有无限长久的感受的能力。例如,我们至今尚能看见朴素而真实地反映远古时期人类渔猎、采集等劳动生活的彩陶艺术作品;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仍会向人们展示富有魅力的微笑。我国的造型艺术品类众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绘画 造型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是用笔、刷、刀等工具,墨、颜料、油脂、溶剂等物质材料,在画纸、画布,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及明暗处理等表现手段,创造视觉上可以感受的空间的艺术形象,并借以表达情意。绘画产生于人类原始社会,是人类审美观念的产物。早在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它从在古老山洞里画有野兽和狩猎场面的壁画上便已开始了自己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在世界各个民族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形式、种类和传统。目前世界上可分为东方画系和西方画系两大系统。在种类上,按照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大致分为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水墨画、丙烯画等画种;按照表现对象的不同,分为人物画、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体裁;按照画面形式的不同,分为单幅画、对画,组画、长卷画、连环画、多屏条画等样式。 油画 西洋绘画中主要的一个画种。是以快干油(如亚麻仁油、核桃油、罂粟油等)调和颜料,描绘在布、木板、厚纸或墙壁上的图画。与素描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色彩是油画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色彩使之有可能较充分而鲜明地表现出对象的体态和颜色,光线、深度和广度;且因颜料有较强的遮盖力,描绘自由,便于修改。油画始于古希腊。公元12世纪时,北欧各国以颜料溶油研和作画,至15世纪初,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改革油画技术,进一步掺调颜料,层层敷设,提高了色彩亮度。以后,西方各国油画家继续改进,积累经验,使之不断完善,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公元17、18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油画开始传入中国,本世纪来在我国逐渐得到发展。 版画 造型艺术的一种。是使用刀和笔等工具,在木板、石板、铜版、麻胶版等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并能直接复印出多份原作的一种图画。中外最早的版画形式都是复制图画,即由技工根据画家画稿刻印而成,称为复制版画。18世纪起才开始有画家自己绘稿、制版及印刷的艺术形式,称为创作版画。今天所说的版画艺术,一般是指创作版画而言。版画反映现实的基本手段是单色素描(线条、刻线、斑点、明暗);色彩只起辅助作用。这就使版画显得更简洁、朴素,同时又独具韵味。现代版画种类很多,根据版面性质与使用材料,制版印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凸版型版画(如木刻、麻胶版画),凹版型版画(如铜版画)、平版型版画(如石版画)、孔版型版画(又称“漏孔版”)、独幅版画、玻璃版画及拓片(如石刻拓片、砖刻拓片)等七类品种。 水彩画 绘画的一种。通常以水调和颜料画在纸上。水彩颜料系用胶水调制,可溶于水。利用颜料的这一特性,画纸的白底和水互相渗融等条件,作画时用水溶解颜料于纸上,便能产生色彩层次的透明感及轻快、柔和、湿润的艺术效果。在艺术表现手段上,有干画、湿画、粗笔、细笔等不同画法。欧洲于15世纪末开始有水彩画,到18世纪在英国得到很大发展,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并传播于世界各国。近代,我国留学海外习画者将水彩画带回国内。由于我国有悠久的水墨画传统,在表现技法土与水彩画相似,因而这一艺术形式很快被画坛所接受。此后,经由众多画家的努力,融入中国画笔法特点与意境处理,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水彩画。 中国画 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它是用毛笔、墨、砚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绘画题材上,大致可分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禽鸟、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瓦等画幅形式,并以独特的装裱工艺装潢画幅。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鸟画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设立画院,以图画开科取士,罗致天下优秀画家,促进了艺术流派的竞争与发展,使中国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达到了高峰。元代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至元代而大兴。水墨画随之盛行,画风渐趋写意。明清和近代,艺术思想活跃,各种绘画流派繁衍,艺术形式与风格更呈多样化。现代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继续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中国画与文学的关系极其密切。在表现形式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抒情达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以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这便使中国画具有高度文化内涵,并形成了显著的民族风格与艺术审美特征。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通常指纯用水墨,注重表现笔法,造型简括,追求疏阔放纵意趣的画。水墨画开始于唐代。相传在唐玄宗时,吴道子、李思训同时受命在京都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李思训以工笔重彩,整整画了三个月;吴道子则以淋漓的水墨横涂竖抹,仅一日而成,“皆极其妙”。王维大力倡导作画以“水墨为上”(《山水诀》),更推进了水墨画的发展。这种“水墨晕章”的画法,至五代趋于成熟,宋元大为兴盛,明清及近代以来继续有所发展。水墨画以墨为色,“墨即是色”,通过墨法焦、浓、重、淡、清的变化调节,替代一切的原色,并产生“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画 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为题材的绘画。历史画的内容主要是表现历史上的社会政治生活和对当代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所描绘的人物、环境、社会风俗、服饰、建筑等都应有历史的依据,并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及时代本质。中国的历史画始于秦汉时期。现存的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绘《荆轲刺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唐代阎玄本的《步辇图》,以及宋代陈居中、元代赵孟頫的《文姬归汉图》等,都是描绘历史故事的作品。在欧洲,历史画到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成为独立的绘画形式,至18、19世纪获得巨大发展,成为绘画中最重要的题材。德国的门采尔,法国的达维特,俄国的列宾、苏里柯夫等,都是著名的历史画家。他们创作了不少杰出的历史画,在当时曾引起巨大的反响。 风俗画 绘画的一种。它以日常社会生活事件为描绘题材,侧重于画家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个人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风土人情的描绘。风俗画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埃及、西亚古墓壁画及印度石窟壁画中已有这类绘画。我国的风俗画可追溯到汉代,大量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展现了当时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如《市井》、《饮宴图》、《弋射图》等)。唐代韩滉《田家风俗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李嵩的《货郎图》等,均为历代传世名作。传统年画中有些作品,如《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等,亦属风俗画。在欧洲,风俗画于文艺复兴时期获空前发展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体裁,并产生了提香、勃鲁盖尔等许多杰出的风俗画家。在后来的发展中,以17世纪荷兰画派的风俗画成就最为突出。荷兰画家以其真实、朴素的风格,把风俗画创作的范围推到更为广阔的现实中去,从而对近代欧洲绘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人物画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通称。它通过对人物、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生活。人物画范围很广,根据描绘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宗教人物画等。人物画要求达到形神兼备,即不但把人物形象刻画得逼真,而且表现出人物的思想个性、感情和精神面貌,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当今世界上人物画有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中国的人物画以线条表现神似为主要特点,因而画论中亦称人物画为“传神”。西洋人物画注重透视,讲求结构与比例的准确性,有些画家往往以形似为其主要特点。 风景画 以自然景物或人改变了的自然界(包括村庄和城市)为描绘对象的绘画。在中国画里亦称“山水画”。我国的山水画自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发展;至隋唐始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科;五代、两宋山水画大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遂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侧重笔墨神韵;明清以来,续有发展,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在欧洲,风景在相当长的时期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直到17世纪荷兰画派兴起,风景画才第一次作为独立的艺术而出现。此后,意大利、法国、英国先后发展起各具特色的风景画。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和印象画派的创作活动与成果,标志了欧洲风景画发展的新阶段。其间,一大批风景画大师如英国的康斯太布尔和透纳,法国的柯罗、卢梭和莫奈,俄国的希施金和列维坦等,以其出色的创作,为风景画赢得了巨大声誉,并对当时以及后世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一种。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为作画主体。中国花鸟画的肇始较山水画为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蛙及花草的图案。至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画花鸟的作品,有的画家以画花木、鸟雀、走兽为专长。不过,只是到唐代,花鸟画才趋于成熟,开始成为专门的画科。五代时形成花鸟画的两大流派。黄荃画派用笔工整,设色华丽;徐熙画派多用水墨淡彩,清秀素雅,因而画史上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说。明代是水墨写意花鸟画大发展的时期。其时,工整艳丽的画风几成绝响,而墨梅、墨竹盛行一时,“岁寒三友”(竹、梅、松)、“四君子”(梅、兰、竹、菊)之类题材久画不衰。清代花鸟画堪称发达,经恽格,朱耷、石涛到“扬州八怪”兴起,更完善地形成了花鸟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宗教画 取材于宗教的教义、故事和传说,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经变画,基督教的《圣经》故事画、圣像画等。中国画里称之为“道释(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画”。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是道释画的全盛时期。所作以壁画为多。寺院壁画因年久失修,或遭禁教破坏,所存无几,石窟壁画则保存尚多,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基督教绘画繁荣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多集中于教堂的墙壁、祭坛和天花板上。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故事和圣像画往往经过世俗化的处理,充满着人性和人文主义理想,与中世纪拜占庭风格的艺术形象迥然相异。古今中外宗教很多,一般都有自己不同特色的宗教画。 帛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古代画在丝织品上的图画。我国的帛画有悠久的传统,显然与丝绸发展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帛画大概是从章服上“画绘之事”派生出来的。目前保存下来最早的有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帛画三幅:《龙凤人物图》、《御龙人物图》和“缯书”(四方形,中间写有墨书,文字多不可识)四周的画像。这些帛画不但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国画幅,且都以墨线勾画,可以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在技法上以线条、笔法为基础的证明。建国后陆续发掘出一些作为随葬品的西汉帛画,内容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它们几乎完全保留了楚墓帛画的特点,但线条更挺劲流畅,色彩绚烂和谐,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 壁画 描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是历史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根据不同的壁面,可分为粗底壁画、装贴壁画和刷底壁画等;刷底壁画又可分湿壁画和干壁画等。根据不同场所,可分为石窟壁画、寺院壁画、殿堂壁画和墓室壁画等。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埃及、印度、巴比伦以及古希腊等文明古国都遗存有壁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画家都从事过壁画绘制,创作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壁画,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末日的审判》、拉斐尔的《雅典学派》等,使壁画达到空前的繁荣。我国壁画起源也很早,现存遗迹分布地域广泛,数量可观,时间上下延绵两千余年。其题材内容十分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著名的壁画如永乐宫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室壁画以及秦咸阳宫殿建筑遗址壁画残片等。壁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继续发展,更注重适应整个建筑物的布局,产生大面积的装饰效果。 年画 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农历春节,喜庆新年和为除凶避邪而张贴。我国的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题材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意义,以单纯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表现热闹、愉快的画面,如春牛图、岁朝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长期以来流传在我国各地,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17、18世纪,年画发展达到了高峰。年画的形式有门画(独幅或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和广东佛山等。解放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得到蓬勃发展。 雕塑 造型艺术的一种。它通过概括地塑造形象、有立体感的空间形式来反映现实。由于它占有三度(长、宽、高)空间,因此亦名“空间艺术”。也有称之为“视觉艺术”或“触觉艺术”的。按照制作方式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雕刻(以金属、木、石作材料,如石雕、木雕、玉雕、骨雕等)和塑造(以粘上、蜡泥等作材料,主要是泥塑)两种。按照体裁来区分,可分为纪念雕塑、装饰雕塑、风俗雕塑、园林雕塑等。从造型的形式来看,有圆雕(立体造像)和浮雕(平面的浅雕凸雕)的区别。古代雕塑大多取材于神话、宗教或史实、风俗,用于歌颂、表现寓意化和理想化的形象。我国传统的雕塑与西方相比,虽不特别精于形体肌理结构,却能以极生动的造型、丰富的表情,加上装饰化、图案化的表现手法,达到艺术上高度的完美。由于雕塑的语言通俗易懂,材料能长期保存,并起到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它不但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人类历史有着珍贵的资料价值。 画像石 又称“石刻画”或“汉画”,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艺术。其构图和线条接近绘画,但又是浮雕、高浮雕乃至透雕。用于古代门楣、石窟、祠堂、墓室、棺椁等作装饰。画像石起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就不多见了。画像石兴盛于汉,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关系。就题材内容看,有历史人物、神仙故事,社会生产,舞乐、战争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等,表现形式可分凸出线条和块面的阳刻,以及线条凹进的阴刻两大类。许多作品在结构、造型和线条运用上,古拙浑朴、生动遒劲,对后来民族艺术传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两汉的石刻画,全国各地发现数千石之多。著名的有山东武梁祠画像石、孝堂山祠画像石、沂南北寨村画像石等。 画像砖 始于秦代,兴盛于东汉时期。通常嵌在墓室或建筑物(主要是祠堂)的壁面上作装饰。制作上与画像石有所不同。画像石必须把画直接刻在石上,画像砖则是利用模子在砖坯上压印出画面,然后烧成砖,这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需要。表现形式一般是用阳纹,面线结合,也有的是阴线纹,还有些用彩绘。画像砖分空心砖和方砖两种。空心砖又称塘砖,流行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砖面图案多用几何纹作边饰,中间画有树、鸟、虎、马、人物、楼阁等;间有表现主题内容的,如反映汉代百戏表演场面的《戏车图》。方砖产于四川地区,当地人称之为“花砖”。砖面较大,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一般都有一幅完整的构图。题材多样,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侧面。其著名的有《弋射收获图》,《盐场图》,《采莲图》、《市井图》以及《丸剑舞乐图》等,造型简练生动,构图富于变化,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六朝时期的画像砖,往往不是一砖一画,而是用几十块甚至几百块砖组成一幅整体性和主题性壁画,艺术上趋于清秀雅致,更具现实生活气息。典型的作品有邓县彩色画像砖,南京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等。 石雕 雕塑艺术之一,亦称“石刻”。是按材料分类的雕塑品种。常用材料为大理石(汉白玉是其中之一)、青石,花岗石、砂石等。由于石雕原材料能长期保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纪念性与装饰性雕塑中。世界上许多雕塑名作,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米罗的维纳斯》、《拉奥孔》;古埃及的《史芬克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卫》、《摩西》以及巴黎凯旋门墙上的《马赛曲》、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大浮雕等,都是石质雕刻。我国古代大型石窟、摩崖、陵墓雕刻与建筑雕刻,绝大多数也是用石雕成。另一方面,我国的小型石雕(玉石雕刻)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动人。著名的产地有以层次镂雕见长的青田石雕、以圆雕、浅浮雕见长的寿山石雕、以镂空技法为特点的浏阳菊花石雕等。 木雕 雕塑艺术之一。是按材料分类的雕塑品种。常用的材料有楠木、樟木、黄杨、龙眼木、红木、白果木、梨木、桑树根及其他果木。木雕最初是作为建筑和一些器物上的装饰,经过发展形成独立的艺术品种。我国有长期的木雕传统,木构古建筑的各部位装饰,大量使用木雕配合;战国楚墓出土的许多木雕花板和木俑,其制作之精美足以反映了早期木雕艺术的发达程度。木雕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限,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鸟兽、楼台亭阁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也有大型的室内木雕,主要用作宗教的偶像,如雍和宫的巨型独木大佛,以及承德粘拼木块制成的巨型观音像。木雕讲究刀法和风格,要求利用木材本身自然的特点去寻找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因材施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趣味。我国著名的木雕产地有北京、江苏等地的红木木雕,浙江东阳的白果木雕,上海、温州、福建等地的黄杨木雕,以及福州的龙眼木雕等。 石窟雕塑 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起源于印度。自公元前三世纪始,印度佛教徒在他们修道的石窟里塑造了佛、菩萨、罗汉、力士等形象,以及佛本生故事,作为崇拜的对象,使石窟成为佛教宣扬教义的道场,石窟艺术由此而得以勃兴。现存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和埃罗拉石窟,是古印度艺术中最珍贵的艺术遗产。我国石窟艺术大都形成于公元2—8世纪,多依山崖开凿洞窟(亦有利用天然洞穴者,如炳灵寺石窟169窟),内外雕塑造像。现有的石窟遗迹达120多处,分布地区较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是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大足石窟等。此外,山西、四川等地区也有少数道教石窟。 陵墓雕刻 纪念性雕刻的一个类别。通常指古代帝王将相及贵族陵墓地上的装饰雕刻,其艺术形象往往显示墓主的身份地位。被称为古代世界奇迹的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石窟,以及著名的印度泰姬陵等,都留有数量可观的陵墓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等,也是置于陵墓中的雕塑杰作。我国的陵墓雕刻始于商周时期,多塑有禽兽、仪卫等。西汉霍去病墓前的动物、怪兽等石刻,风格庄重浑厚、博大明快,是现存早期最重要的作品。南朝陵墓雕刻造型宏伟。唐代因山为陵,神道石刻增多,作品新颖、真实、生动,气派宏伟。北京十三陵的神道旁塑有18对巨大的文臣、武将、象、驼、马等石刻,形象生动,气度威严,堪称陵墓雕刻的精品。 摩崖雕刻 古代宗教雕刻艺术的一个类别。以山崖的壁面为材料所作的雕刻。通常以高浮雕及半圆雕为主体,替山造型。所塑多为佛、菩萨、天王、力士造像,亦有少数供养人像(如四川通江摩崖造像)及佛教故事造像(如杭州飞来峰摩崖造像中“唐僧取经故事”,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中“牧牛图”、“养鸡女”、“酒醉昏乱”等)。我国的摩崖雕刻始于东汉,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当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佛教造像。现有历代摩崖雕刻数十处,以洛阳龙门摩崖三佛较有代表性。这一大型摩崖像龛虽未雕凿完成,但其端庄的面型、适度的比例和流畅的衣褶,可见唐代雕刻技巧相当成熟。其他著名的还有四川大足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泽寺摩崖造像、广西桂林西山摩崖造像等。 寺庙雕塑 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发祥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公元前3世纪,随着佛教及寺庙的兴盛,寺庙雕塑便也开始了它的历史。以后又向东传播,经中亚(古称西城)传至我国。《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称:东汉献帝(公元189—220年)时丹阳人笮融于浮屠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绣綵,是有关我国寺庙雕塑的早期记载。从实例来看,本世纪初在汉代鄯善(今新疆若羌)的米兰寺庙遗址中发现的泥塑作品,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寺庙雕塑作品。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寺庙雕塑逐渐摆脱外来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历代寺庙雕塑甚多,著名的有洛阳北魏永宁寺遗迹出土的泥塑;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保存完好的中晚唐泥塑,大同华严寺的辽代雕塑;济南灵岩寺宋代泥塑罗汉像;山西清凉寺北宋十二缘觉塑像;昆明筇竹寺清代五百罗汉像等。道观雕塑的遗存甚少。山西晋城玉皇庙的元代二十八宿像,堪称现存道教艺术中罕见的彩塑精品。 佛塔雕塑 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佛塔起源于印度,用以收藏舍利、经卷等,多于塔内外附雕塑作品。世界闻名的古印度摩竭陀石塔和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石塔,均留有大量精美的雕塑。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雕塑,是遗存在新疆吐鲁番南北朝时期砖砌方塔层内的坐佛,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塑像则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雕塑内容以佛像、佛传故事为主,也刻有奇葩怪兽、飞天和伎乐人等形象。现有古塔3000座以上,历代雕塑精品甚多。著名的有西安唐代大雁塔石碑浮雕、安阳唐代修定寺塔砖雕、南京五代栖霞寺舍利塔雕刻、应县辽代佛宫寺木塔塑像、杭州宋代六和塔浮雕、开封北宋祜国寺琉璃砖塔雕刻、北京明代五塔寺浮雕、真觉寺金刚宝座塔雕刻等。 俑 古代墓葬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指用以陪葬的偶人。远古时代曾一度盛行人殉的风俗,后来便以俑代之,让亡灵在另一个世界里仍有人“侍奉”。俑因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陶俑、木俑、石俑、铜俑等。在埃及、印度和西亚一些文明古国的墓室中,都发现有许多用以陪葬的俑。我国现已发现最早的墓俑,是商代三个戴有手枷的男女奴隶陶俑。秦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技术严谨,艺术水平高超,是已知形体最大、规模和数量也最巨大的俑。汉俑种类增多,有兵士、女侍、仆役及乐舞俑。隋唐大型俑制作精美,盛唐三彩俑达到了艺术高峰。五代以后以俑殉葬的风气开始低落。明清墓葬中俑的出现渐少。且多以人俑辅以道具器用来炫耀死者地位的显要,作为艺术品则已失去了它的感染力。 青铜艺术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系用铜与锡合金铸造的器具,包括食器,炊器,酒器、火器、杂器、乐器、工具等。青铜器物综合了绘画、雕塑、图案和工艺美术,不仅是奴隶主日常生活的用具,而且具有陈设欣赏的艺术价值。我国青铜器出现很早。夏、商、周直到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铸造和使用极为兴盛,历史上亦称这段时期为“青铜时代”。青铜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风格特征。商代前期,造型轻薄,纹饰粗率,风格厚重古朴;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器形凝重结实,纹饰瑰丽,风格庄严厚重,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风格趋向简朴,纹饰开始程式化,粗放而朴实、舒畅;春秋后期至战国末年,造型轻便精巧且多样化,纹饰多灵巧的动物纹和复杂细密的几何图案。青铜艺术总的审美特征是狞厉与神秘。它通过雄健、深沉的线条刻饰,坚实、稳重的造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及精神面貌,同时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国内现存青铜器物二千多件,著名的有司母戊方鼎、大克鼎、四羊方尊、鸟兽龙纹壶、龟鱼蟠螭纹方盘,曾侯乙墓编钟等。 款识 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效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①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起者。②款在外,识在内。③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通雅》一书所引。后世把书、画作品上标题姓名,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画上款识,据说始于唐代郑虔,他自书诗并画《沧州图》上献,唐玄宗颇为赞赏,遂于其画尾题“郑虔三绝”。不过,唐代绘画一般不落款,即有款识,也限以小字书写姓名.藏树根、石隙上。至宋代始记年月,多为细楷,书不两行;唯苏轼、米芾等文入画家将诗文与书法带进画中,或跋语三五行。元代题款开始普遍化,画上款书、题诗、题跋渐成风气。至明清题跋之风更盛,款书形式多样,至今不衰。 题跋 一般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有标题、考订、品评、赞咏、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从形式上看,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有作者自题跋,也有同时人题跋或后人题跋。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叙自古跋尾押署”一节载:“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书”,“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这无疑是后来书画收藏、鉴赏题跋用印之滥觞。书画家自己题跋,当开始于宋代文人画家苏轼、米芾。所谓“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清方薰《山静居画论》),画家往往借题跋补充和阐发画的内容,记载作画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见解。元代以来,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增添诗情画意及形式美感的一种艺术手段,而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便也发展为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审美特征。题跋对考察和了解书画内容、创作过程或流传情况等有极大用处,对鉴定作品的真伪也有帮助。 书法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法则。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书法的产生与文字紧密相关。汉字的形象特点及书写工具(笔、墨,纸,砚)的特殊性,形成了东方特有的书法艺术。书法与绘画同源于线条,但它并不能像绘画那样通过形象与色彩去再现客观事物,而只以抽象的线条表情达意,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要求强烈。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有三千多年历史。商周时代的金文已表现出对艺术美的有意识追求,至汉、魏、晋时代,书法真正臻于成熟。历代流传的书迹很多,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各具特色,丰采多姿。著名书法家层出不穷,秦有李斯;汉魏有蔡邕、钟繇、张芝;东晋有王羲之父子;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怀素、张旭的狂草亦别具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元明有赵孟頫、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有金冬心、郑板桥、邓石如、何绍基;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的地位一向很高,这与书法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文房四宝 中国书画艺术的工具——笔、墨、纸、砚的统称。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宝谱》,叙述了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我国的笔、墨、纸、砚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毛笔一般采用山羊毛、黄鼠狼尾毛、兔脊毛和鸡毛等制成。羊毫、鸡毫性软,吸水量大、弹性差,称为“柔毫”;狼毫、兔毫性硬、弹性强,称为“健毫”;另有一种“兼毫”(狼羊毫,紫羊毫)介于两者之间,刚柔相济。制笔以浙扛湖州产的湖笔最为著名。墨相传为西周人刑夷首创。大致可分油烟、松烟、漆烟墨三种,它们分别以桐油、松枝、生漆为主要原料制成。油烟墨黝黑而有光彩,松烟墨乌黑沉着,漆烟墨色亮而经久不褪。产于安徽歙具的徽墨为唐宋以来名墨之一,早已驰誉中外。书画用纸种类很多,使用最普遍的是宣纸、毛边纸、元书纸、皮纸和高丽纸等。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州(今泾县)而得名,由于它洁白细密,质地绵韧,纹理美观,善于表现笔墨浓淡湿润,并有经久不损的特点,因而历来受书画家青睐,被称为“纸中之王”。我国传统的优质砚台名目也不少,其中以产于广东肇庆端溪的端砚、江西婺源(古属歙州)的歙砚,甘肃洮州(今甘肃临潭县)的洮砚和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今江苏苏州等地亦产此砚)最为著称,号称“四大名砚”。文房四宝对于表现中国书画的特点有着重要作用和密切的关系,因此历来的书画家往往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及不同表现对象,来选择和使用书画工具材料。 五体书 指五种体式的书法,即现今仍沿用的篆、隶、行、草,正。古代对于书法体式有多种解释,如《说文解字》列先秦书法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为“八体”;晋卫恒《四体书势》将书体归结为古文、篆,隶、草;唐代张怀瓘《书断》以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书、行书,飞白、草书为“十体”。同意五体书说法的人较多,但在认识上亦存有歧义。唐《六典》载:“唐校书郎正字仇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一曰古文,废而不用;二曰大篆,唯石径载之:三曰小篆,印玺旛碣所用;四曰八分,石径碑碣所用;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志所用。”宋赵构《高宗翰墨志》云:“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隶、篆五体,往往篆、隶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者。”这与当代关于书体的认识大体相一致。 金文 旧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金属钟鼎彝器上的铭文。钟和鼎是殷周时期的器物。上面的铭文,多为有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记录。由于铭文有的字为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因而也有称金文为“钟鼎款识”。金文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于变化。殷商金文与甲骨文相近,铭文的字数也少;周初渐趋整齐雄伟;到战国后期则与小篆类似。至秦统一六国,通行小篆,遂废。金文不仅向人们展示了甲骨、大篆、小篆相继演变的痕迹,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是研究文字、书法发展的宝贵文献。《毛公鼎》、《大盂鼎》、《矢人盘》等,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篆书 字体名。为大篆、小篆的统称。泛指汉代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及小篆等。狭义则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秦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汉代的缪篆。今人论及书体时多以狭义取之。籀文也叫“籀书”、“大篆”,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书体多重叠。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小篆也叫“秦篆”,由籀文发展而成,字体略有简化。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六国通行文字。推行小篆,使之定型为独立的书体。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为小篆代表作。缪篆亦称“摹印篆”,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意,故名。篆书的书法价值很高,受到历代文人及书画家推重。 隶书 也叫“佐书”、“史书”。字体名。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划化,以便书写。隶书始于秦代,盛行于汉魏。据说是由秦代程邈所创造。晋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由于字体创造者是“隶人”,故名。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早期隶书,也叫“古隶”、“秦隶”,字形构造保留篆书形迹较多。到汉代,由于隶书受重视,人们开始讲究字的工拙,注意字形的美观,由此从秦隶的古朴而转向汉隶的藻饰,笔势生动,风格多样。按字体的形态,汉隶也叫做“八分”。魏晋和唐代曾混称楷书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隶,又把正书称为“今隶”。 草书 别称“藁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草书究竟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但作一种比较定型而能独立存在的书体,当从汉代开始。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章草”。章草的特点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字画有波(捺的折波)磔(捺笔),字与字之间无牵连,如史游《急就章》。“今草”亦叫“小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相传为东汉大书家张芝所创,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今草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连缀,书写简约流利。到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奇诡,字形变化多端,极龙飞蛇舞之致,被称为“狂草”(亦有称“大草”)。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风格独特,但不易辨认,传世的张旭《古诗四帖》及怀素《自叙帖》即为代表。 行书 亦称“行押书”,书体名。相传始于汉末。宋《宣和书谱·叙论》,“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间行书有焉。东汉之末,有颍川刘德升者,实为此体”。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正楷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谓之“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谓之“行草”。行书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对后世影响很大。“……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繇)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张怀瓘《书断》)从中可以看出行书在书法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正书 字体名。也称“真书”、“楷书”、“正楷”。是为了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与汉隶相比,正书字画上又有了“侧”(点)、“掠”(长撇)、“超”(直钩),“啄”(短撇),结体上更趋于遒丽严整。由于它字形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也名“楷书”或“正楷”。正书始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而成熟。宋《宣和书谱》称:“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乃有“贺剋捷表,备尽法国,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事实上,正书历代相沿,一直通行到现在。 碑 古代铭功纪事的石刻(包括墓志题名等)。秦代称刻石,汉以后凡刻石皆称碑。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碑有三用,宫中之碑,识日景也;庙中之碑,以丽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纪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汉以后之语也。”我国现存古代碑刻很多,几乎遍布全国各个地区,由于历代书法的真迹存留下来的极少,有些只能从一些碑刻中才能见到其面目,故碑刻不但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是灿烂的书法艺术宝库。清嘉庆、道光以前,书法崇尚法帖,自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之风大盛,遂有“碑学”书派。历代著名的碑刻,汉碑有《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东晋有《爨宝子碑》,南朝有《爨龙颜碑》,魏碑有《张猛龙碑》,《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隋唐有《龙藏寺碑》、《庙堂碑》、《多宝塔碑》、《玄秘塔碑》等。 法帖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用纸墨拓下来的拓本。“法帖”之名,始于宋代。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秘阁(帝王藏图的地方)所藏历代法书墨迹为十卷,刻在枣木板上,拓赐给大臣,号称《淳化秘阁法帖》。自此刻帖盛行,且多以此法帖为底本,重刻翻摹的很多。宋代帖学(崇尚法帖的书派)的盛行,对保存古代书法是有功绩的,但它也对后来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历代著名的法帖有《十七帖》、《十三行帖》、《绛帖》、《停云馆法帖》、《三希堂法帖》等。 篆刻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亦叫“印学”、“刻印”、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一般都采用篆书,先写后刻,故称篆刻,根据印材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篆刻手段。金属印章,多数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喷蚀,叫“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则直接用刀镌刻。我国篆刻艺术历史悠久,先秦、两汉已经流行,多由印工镌刻,艺术成就颇高,隋、唐以后,印学渐兴,更注重篆刻的艺术性,应用范围也日渐扩大。除官印、姓名印章外,还有书柬印,肖形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鉴赏印、吉语印及闲章等。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印、套印等。元代以前,篆刻多以金、银、铜、玉、琉璃、水晶、牙、角、木等为印材,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明清以来形成诸多流派,名家辈出,如皖派(何震等)、浙派(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印章 也称“图章”。古称“称”或“坎”,用以取信之物。《后汉书·祭祀志》:“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古鲸印面文字不易辨识,风格奇特多变。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用)之分。至汉代,官印中始有“印”(列侯、丞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郡邑令长等所用)及“章’(列将军所用)之称;职卑者用方印之半,谓“半通印”。唐代武则天改称皇帝所用印为“壐”,宋元明清多沿用;而官私所用印别有“记”、“朱记”、“关防”、“花押”等名称。印章形制及文字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作为信验,以防私拆。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用渐废,印章改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收藏及鉴赏题识。宋元文人画中更出现书画“闲章”,此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书画特有的审美传统。印章便亦发展而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品。古代多以金、银、铜、玉、琉璃等为印章,后有牙、角、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印谱 辑集鉨印篆刻作品的书籍通称。据说始于宋徽宗《宣和印谱》,此后还有晁克一《集古印格》、姜夔《集古印谱》等,均佚。明代顾汝由、顾汝修以家藏铜、玉印近二千方辑为《集古印谱》是现存最早的印谱专书。全书六卷,因其选择精审,辑录宏富,向为后世所重。晚明以来,随着篆刻的发展,辑集印谱成为风气。有汇集古代鉨印者,有辑录各家刻印成谱者,有以诗词、格言篆成谱者。书籍名称不一,有称“印存”、“印集”、“印式”,“印举”等。著名的有明范汝桐《范氏集古印谱》、清汪启淑《飞鸿堂印谱》、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现代丁辅之《西泠八家印选》及丁辅之等藏辑《丁丑劫余印存》等。 二、工艺美术 造型艺术之一。通常是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工艺品。工艺美术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反映着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具有强烈的观赏审美价值,体现着一定时代的思想及审美意识。从艺术种类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工艺品,如经过装饰加工的陶瓷、灯具、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另一类是特种工艺品或陈设工艺品,欣赏审美价值具突出地位,其间既有材料高贵、工艺细致;技术难度较高的如玉器、象牙雕刻、金银首饰等;也有材料一般,工艺水平较普通的如剪纸、刻花、绢花、树根雕等。工艺美术品体积一般较小,因而较适于表现精巧、优美的风格,通过外部表现形态的造型美和装饰美来显示和烘托出一定的趣味、情调和气氛。因其制作直接受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所以不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水平及民族习尚,使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从古到今,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自动化生产高度发展的现代,工艺美术品仍具有不可代替的美,并在不断革新与发展过程中更显丰富多彩。 民间工艺 工艺美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品。在古代,因工艺美术品依赖于手工业的发展,人的双手的技巧是工艺品制作的前提,故工艺美术品大都是所谓民间工艺。我国民间工艺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丰富多彩。许多工艺品,如竹编、草编、蓝印花布,蜡染、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充分显示了历代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在国际上也素负盛名。 特种工艺 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利用某种珍贵或特殊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精巧的技艺加工而制成的一种工艺品。通常以制作礼品、奖品、陈列品为主,如象牙雕刻、玉石制品、雕漆、景泰蓝,金银首饰等。特种工艺品中,审美价值具有突出地位,实用功能相对不明显,有的则完全消失。这就要求它更为自觉和自由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扩大其工艺美的表现力;同时,由于材料的特殊性,更讲求构思的精巧,因材施艺,以尽量充分利用材料,发挥材料的特长。 陶瓷 系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和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陶瓷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历史上,我国有“瓷国”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品种丰富多样,工艺水平较高、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黑陶、彩陶、红陶、白陶、印纹陶等。彩陶堪称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到了商代开始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真正的瓷器(早期青瓷)发展成形于东汉,至魏晋而达到成熟阶段。隋代烧制成功白瓷,开创了陶瓷发展新纪元。唐代陶瓷工艺进一步向多色釉(彩释瓷)和实用化方向发展,并出现了以窑为名的具有不同特色的中心瓷区。宋代是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名窑遍布南北各地,无论陶瓷产量或艺术质量均取得很高成就。由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几乎代替了金属、漆器等制品,故也有人称宋代是“瓷的时代”。明清时代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栽国陶瓷工艺至今兴盛不衰,建国以来,更是飞跃发展。如今,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彩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唐山的喷彩和雕金瓷,景德镇的柳叶瓶等,都以其质高形美,别具一格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 唐三彩 唐代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它经常在同一陶器上交错使用黄、绿,白或棕红或蓝绛赭等色釉,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斑驳、淋漓的釉彩装饰,故称“三彩”(即多彩之意)。唐三彩的制品,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器皿的种类很多,有水器、酒器、食器、文具及家具、建筑模型等,几乎包括生活使用的各个方面。人物塑造有妇女、文官,武士、牵马俑、胡俑、天王等,大体都能依据不同对象刻画出其性格和特征。动物有马,骆驼、鸟、狮子等,姿态生动、造型雄浑,艺术性很高。唐三彩是驰名中外的艺术品。这种挂釉彩陶不但直接影响后世,成为“宋三彩”、“辽三彩”乃至各种颜料釉陶瓷发展的渊源,而且传到朝鲜和日本,形成“新罗三彩”及“奈良三彩”等新品种。 漆器 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具有色泽光亮、防腐、耐酸、耐碱的特点,是经过制胎和脱胎,髹底漆打磨、装饰和推光制成的。漆器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远在17世纪左右就有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殷墟武官村大墓发现趵“雕花木器印痕”,是现存最古的漆器纹饰,湖北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中出土的彩色残漆杯,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形漆器。到战国时期,漆器已开始进入生活领域,工艺上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汉代漆器工艺十分发达。有专门机构管理生产,组织严谨,分工很细,漆器装饰手法与造型相当丰富多样,并普遍取代青铜器,成为贵族富商大量使用的生活用具和馈赠的礼物。唐宋以来,漆器工艺得到更普遍的发展,至元明清而进入它的黄金时代。品种之多,技艺之精,名家辈出,都超越前代。由于不同的技艺和作法,逐步形成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生产体系。其中以北京雕漆、扬州螺钿、福州脱胎漆器、成都雕填漆器、重庆的研磨彩绘漆器等最为著名。 玉器 也称“玉雕”,中国著名的特种工艺之一。玉雕起源很早,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发现有璧、璜、坠、珠等多种玉制品。至殷商时代已大量制作礼仪用具和各种佩饰,琢玉艺术具有相当的水平。汉代的玉器趋向生活实用品发展,如玉环,玉灯、玉盘、玉钩等;制作技艺大为丰富,发展了透雕、刻线、浮雕、粟纹等多种装饰加工方法。宋代玉雕往往能利用玉料的不同色泽、纹理和形状,巧妙地构思和雕琢,故又称“巧色”。明清时期,民间设坊制作玉器颇为繁盛,技法上又创造了镶嵌、加金等新工艺,制作更显精巧。玉器的原料很多:有质地坚硬的黄玉、白玉、碧玉、翡翠,色彩鲜艳的珊瑚、松石、玛瑙、芙蓉石;晶莹明洁的水晶、绿晶、茶晶,宝光闪烁的蓝红宝石、碧玺、猫儿眼、钻石等。目前我国玉器以北京、上海、苏州、扬州、广州、辽宁,河南等地最为著名。 景泰蓝 也叫“铜胎掐丝珐琅”,中国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从故宫所藏明代遗物来看,宣德年间这种珐琅器物便达到相当的水平。至明代景泰年间,工艺更加精细和成熟,釉料又多为蓝色,故“景泰蓝”便成了这种工艺品的专用名称。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结合我国瓷器、铜器、漆器的许多传统技法,景泰蓝在造型、装饰花纹、色彩、光泽诸方面都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清代以后,远销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制作工序较复杂,大体分七个过程: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目前仍以北京为生产中心。品种有盘、瓶、炉、罐、台灯、文具、烟具、奖杯等。 刺绣 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长期以来普遍流行于我国农村及民间。根据近年各地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实物,可推知刺绣工艺在战国以前已很普遍。早期刺绣主要用于服饰,后来逐步扩展到被褥、帐枕、荷包、香囊、镜袋、椅垫等日用品,以及挂屏等陈设品。唐代有刺绣佛像和佛经,为宗教服务,宋代更开创刺绣摹仿名人书画的风气,从而促进了针法技巧的提高和艺术风格的转变。随着刺绣工艺的发展,清代已形成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刺绣工艺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有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上海的“顾绣”,温州的“瓯绣”,苗族的“苗绣”等。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近年来,上海、天津、烟台等地还发展了机绣、绒绣生产,刺绣工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蜡染 古称“蜡缬”,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起源于汉代,广泛应用于唐代。至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中仍相当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常见的蜡染工艺制品,大都蓝白二色,图案以花、鸟、虫、鱼及几何图形等为主,造型优美,构图严整,线条流畅,装饰趣味浓郁。也有蜡染与刺绣相结合的品种,图案更显丰富多彩。蜡染的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画出图案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浸染,最后用水煮脱蜡,便显现色地白花的装饰。由于蜡液在凝结收缩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许多自然的裂纹,入染后图案中便会产生一丝丝自然的纹理,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缂丝 我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品之一。在古代文献里,有多种名称,如“剋丝”、“克丝”、“刻丝”、“刻色作”等。《鸡肋篇》所记缂丝的织法是“以熟色丝经于木柠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与其他丝织品不同,缂丝较少受工艺用色的限制,可以较自由地用几十种以至几百种色线(现已达一千多种),因而用色千变万化,艺术表现领域相当宽泛。缂丝源于五代而盛行于宋。宋代缂丝除作实用外,开始向单纯欣赏的独立艺术发展,力求模仿名人书画,追求艺术意趣的传达。现存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沈子蕃的《梅鹊图》等,古淡清雅,质朴传神,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元、明、清三代基本上仿宋,无大变化。解放前夕,缂丝工艺濒于绝灭。建国后,保存并发展了这种丝织工艺。目前主要出产地是苏州。 剪纸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品的一种。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由两个菱形相套,取同心的吉祥之意)、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就有每逢节日用剪纸作为馈赠(叫“礼花”)和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的习俗。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诗》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采为人起晋风”之句,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此外,剪纸也用于婚嫁喜庆(称“喜花”),或刺绣花样(称“花样子”)等。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剪子。也有用小刀刻制的,称为刻纸。由于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区别,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如北方剪纸多采用蔬菜、瓜果、劳动、家畜等题材,朴质浑厚,刚劲豪放;江南一带则用春燕垂柳、亭桥帆影等江南景色,典雅清新,纤巧秀丽,河北剪纸常用彩色加以晕染,有染缬效果,广东剪纸多用金纸,色彩艳丽明快。剪纸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装饰艺术。 地毯 用棉、毛、麻线等作原料编织成的工艺品。也有用丝线编结的,称为丝毯。我国生产的编织地毯.常用强度极高的绵纱股绳作经纱和地纬纱,而在经纱上根据图案扎入彩色的粗毛纬纱构成毛绒,然后经过剪毛、刷绒等工艺过程而成。我国的地毯工艺约始于汉。1959年在新疆巴楚的遗址中发现一件南北朝时期的织花毛毯,是现存较早的实物。在历史上,地毯多流行于西北地区。清代中叶传入北平、天津。据说是有喇嘛僧名胡其昌者,携徒弟二人从西藏经甘肃而至北平,设地毯织坊于报国寺。从此,北平地毯工艺日渐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地毯生产,主要在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如北京、天津、陕西、新疆、西藏等地,上海地毯也有特色。图案装饰丰富多彩,有用散点图案,有用几何形图案,或以自然山水、花草,鸟兽及人物等为题材。除了用于铺地外,还有用作壁挂、卧垫、坐垫,鞍垫等。我国送给联合国的《长城》壁挂,就是一件巨型的挂毯。 三、编织工艺 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技艺及其制品。编织工艺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能早于陶器。从出土文物看,战国的竹器,汉代的彩箧,制作相当精美。据唐史记载,当时草席的产地就已非常普遍,而闽广一带的藤器,沧州的柳箱,蒲州的麦秆扇等,已是著名的产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编织材料十分丰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精巧的手艺,就地取材,将普通的材料编制成各种适用而又美观的生活用品,并逐渐发展形成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编织工艺体系。如今,编织工艺生产遍布全国,著名的如四川、浙江、福建、湖北的竹编,上海、广东、台湾的草编,广东的藤编,河北、江苏的柳条编,四川新繁的棕丝编,以及山东的玉米皮编等。随着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编织工艺开始向企业化和机械化生产发展。 扇子 传统实用工艺品的一种。形制大体分平面的团扇和可折叠的折扇两种。扇骨一般用竹、木、牙、角等材料,骨柄上可以琢磨、雕刻或镶嵌。扇面一般用绫、罗、绢,纸、织草、葵叶等,上面可题咏绘画或编织图案。扇子的历史很悠久。据古籍记载,殷商时便有“雉尾扇”。汉魏以来往往有关于扇子的文字记载。在唐代画家周昉的《纨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可以看到手持画着图案的扇子的仕女们。于扇上作书画,至宋代渐成风气,历代名家多有留下扇面画者。画扇风格多样,有的淡泊而平远,有的浓重而古朴,有的清雅秀丽,有的恣纵挥洒,笔墨淋漓。除绘画外,还有用刺绣,编结、火烙、刻花等方法来作装饰图案。较有代表性的如广东的火画葵扇,苏州、杭州、广州等地的檀香扇等。 四、观赏工艺 盆景 我国传统观赏工艺品的一种。是采用植物、山石、清水等为材料,通过艺术加工,将自然风景浓缩在一个小小的盆池之中,使之盆中有景,景中有画,诗情画意溶为一体。盆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北望都出土的东汉墓道壁画中,绘有一只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着六枝红花,放在方形几架上,可看作是树桩盆景的雏型。《南齐书》载:“会稽刻石山相传为名”,则是最早出现的山水盆景的雏型。唐代盆景多以山石与植物为主体。至宋代而发展成熟,并开始作为商品在社会上交流和传播开来。元明两代,盆景已走出富豪贵族的门第,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它的名称也几经演变。元时称之为“些子景”(些子就是小的意思),明时称为“盆玩”,到了清代才称“盆景”。盆景大体有山水和树桩二大类。山水盆景以山和水为主,辅以草木、亭榭、桥梁、船只等,给人以疏阔、秀丽或雄伟、险峻、清幽之感。比较独特的还有雪景、沙漠、海洋盆景,别有一番情趣。树桩盆景也称植物盆景,其中又可分为观果,观叶、观花、观形等几类。这类盆景的神态色泽各有特色,往往给人古老苍劲、幽雅素朴、清秀潇洒的感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盆景逐渐形成各种不同流派。其中以广州的岭南派,成都的川派,扬州的扬派、苏州的苏派,上海的海派较有代表性。 http://online.gxut.edu.cn/lssx/zyxk/20071108/15704.html